谢君泽:昨天、今天和明天,哪个更重要?

2023-12-02

我女儿上初一了。在这个阶段,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的养成就特别重要。因而,最近我经常陪女儿写作业。在陪伴的过程中,我发现了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。这些问题其实都是价值观的产物,时代当下很多社会制度改革与此有相似之病、相通之理。因而,在此提出我的思考和看法,以期裨益。

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,经常会涉及到复习和预习的时间冲突。虽然大多人都希望同时完成复习和预习,但是在当前如此“忙碌”的社会,确实很难再两者兼顾。当复习和预习存在时间冲突时,该如何取舍?这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哲学价值观问题,那就是:昨天、今天和明天,哪个更重要?而,每一种学习方法都是人们在价值观作用下的方法路径选择。

所谓复习,就是对昨天(包括已经过去的今天)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,改正错误或弥补不足。所谓预习,就是对明天(包括尚未到来的今天)所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准备,提前熟悉或预测问题。显然,复习注重的是昨天的时间价值,而预习注重的是明天的时间价值。如果今天的时间充裕,作为“贪婪”的人类,肯定希望全部掌控。问题是,今天的时间永远是不足的,尤其在知识大爆炸的网络信息时代。因此,时代当下,每个人每一天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当下的时间安排作出抉择。

我认为,在时间不足的情况下,明天比昨天更重要,预习比复习更重要。虽然对昨天的复习也很重要,但是在时间管理上它属于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。而,预习永远属于既重要又紧急的事情。除非紧急情况或重大问题,比如某种知识的特殊连贯性,对昨天的总结和复习一般都可以推迟完成,比如推迟到明天、后天或周末的空闲时段。但是,对于明天的预习和准备,一旦今天不能完成,就意味着失去了时机,而这种时机不会再来。

从生态循环角度来说,如果没有预习,明天的学习就会变得更加低效,低效就会遗留更多问题,而这些问题就会继续堆积成为后天的问题,这又影响了后天的预习和学习。长此往复,就会变成非常糟糕或低效的恶性循环。反言之,即使昨天的学习还存在问题,我们仍然要把时间优先运用到明天的预习,而不应沉迷纠结于昨天的不足或错误。只有这样,才能更好掌握明天的学习,减少明天的错误,进而减少后天的各种问题。长此以往,就形成了良性的学习循环。

当然,从恶性循环到良性循环的突破,是需要极大的代价的。其中,可能包括老师对作业结果的批评,同学对作业优劣的评比,也包括家长对学习进度的不满,等等。所以,要完成这种学习方法的进化,首先要有极强的独立心态,敢于对抗或排除来自老师、同学甚至家长的压力。久而久之,当良性循环一旦形成,就会迎来全新的状态。试想而知,如果每天能预习的很好,那么明天的学习状态和掌控理解必然更加优越,而每天的作业完成必然也会更加高效,进而又有更充分的预习时间。这就形成了最完美的学习状态。

笔者认为,在当下,学校或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更注重复习而非预习,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:复习的工作可以考核,也可以量化,方便管控。而预习的工作,往往十分灵活,内容抽象,无法考评。从认知角度而言,人们就更愿意控制“看得见”的东西,而不愿意把成本花在“看不见”的东西上面。然而,这种认识基本上是错误的,因为大道无形、有形非道。从人性角度而言,这是人们对已知的“自以为是”和未知的“心理恐惧”。

同时,笔者也关注到当下社会制度的改革,包括司法改革,经常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和现象。比如,在司法机关的大数据或智能化改革中,主管领导往往关注它们能够带来多少案件量或办案效果的提升,而不去考虑长远司法机制与司法职能上的进化。显然,案件量是最直接的政绩,最易于考核,能有形地掌控。然而,任何创新实际上都应是短期无用,志在长远。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长远上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循环,它必须承受进化的各种压力,甚至以一切短期利益为代价。这与学习方法的进步相同道理。如果过于注重短期利益,就会失去长远的价值和良性生态循环的追求。事实上,见短不见长的现象,在中国当下尤为明显。

作者:谢君泽,号“山顶洞人”,亦人亦兽亦佛。作于2023年12月3日晚,利见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