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上有两难
活在世上,有两件事是最难的。一是,把钱从别人的口袋放到自己的口袋。二是,把思想从自己的脑袋放进别人的脑袋。
对于第一难,有两种方式。一是,通过劳动改造自然、服务社会,用劳动力兑换他人的报酬。二是,通过认知优势让别人心甘情愿把财富双手奉送。这个问题,待他日续写。
第二难是今天讨论的重点。第二难,对国家和社会而言,可以换言为治理;对单位和组织而言,可谓之管理;对于家庭和个人而言,其实是教育。这三者在根本原理是相通的。
教育有三法
在此,讨论一下法治、德治和无为而治,这三种方法对教育的意义。笔者认为,好的教育应该采用“以法治为基础,以德治为主要,以无为而治为常态”的理念。
法治是基础,但不是主要。每一个家庭,都应该设置一些“底线”规则。这些“底线”规则不应该太多,但是每一条“底线”规则都应该是“绝不允许的行为”。法治不应过于苛刻,苛刻的法治会导致生产力的压制以及家庭秩序的混乱。这也不许做,那也不许做,其实是扼杀孩子的创造空间。家庭的行为规则,也应该要通过正当而必要的家庭议事程序而产生。家长不应该独断独裁,要让孩子发挥主人翁的议事能动性。这也是训练孩子的思考能力与思考空间。我们家的法治大概是三年或更长时间才有一次运用的机会。当这种难得一遇的机会出现时,父母亲应该先内部讨论一致,然后统一部署行动,开展“底线”教育。
德治是主要,但不应是常态。德治的精神是引导而不是指示。虽然笔者强调德治在家教中的作用,但是家长们也不要常常教育孩子。尤其是,家长们要相信,家长的思维或观点也未必总是正确的。或者说,也许过去是正确的,但是现在和未来却未必如此。我认为,任何一次家庭教育,家长都要认真思考,慎重展开。频繁教育孩子,这是现在很多家长的通病。家庭教育经常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,家长之间关于教育理念、观点指引等本身就存在矛盾。比如,对于孩子的某一个做法,父亲和母亲的意见不统一,或不总是统一。这往往使得孩子产生价值观混淆。笔者认为,教育应该是有时机的。借时、借事以帮助的方式引导孩子的行为和思维,可能是最恰当的。
无为而治应该是常态。如果我们相信家长并不总是正确的,如果我们相信孩子的创造力是无限的,如果我们相信孩子能够比家长更优秀,那么无为而治应该成为家教教育的常态。教育过甚的结果有两种可能性:一是让孩子成为某个专业或某个领域的“机器”,二是让孩子成为家长80%或更低能力值的附庸品。
欲速则不达
除了上述的三种教育方式以外,还有教育内容的问题。笔者认为,孩子在初中毕业之前应该注重思维训练和习惯培养。初中之后,因为应试压力的原因,可以转向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。大树能否直立挺拔、长而成材,取决于幼苗时根正茎直、营养充分,进而不惧后天的狂风暴雨。拔苗助长,尤其要不得。欲速则不达!
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一通,则百通。只是家庭教育吗?